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,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,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。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 《隐私政策》

News

Apr 10 2025

乐成校友故事:在MIT研究“金属酶”,借跨学科力量‘催化’未来

640 (1).png

“比起一个人苦思冥想,我更愿意和不同学科的朋友们坐一起喝杯咖啡聊聊。”这不是某位社交达人在聊生活方式,而是Naike对其科研“窍门”的朴素总结——这位自2017年从BCIS毕业的"化学生物学家",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,并在知名教授Catherine L. Drennan的实验室里,深入研究大自然赋予生命的特殊钥匙——金属酶。

640 (2).png

在MIT的实验室里,Naike的显微镜对准的不仅是微观世界中的酶分子,更是人类应对环境危机的未来。他的研究聚焦于一种栖息在水生植物黑藻上的细菌酶——这些微小的蛋白质催化剂,可能成为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。

“酶是生命的加速器,而我的使命是让它们加速解决地球的难题。”Naike说。他的研究试图破解酶如何催化有毒物质的分子机制,从而为设计新型环保酶提供科学依据。

640 (3).png

这项看似艰深的课题,却与他在BCIS的成长一脉相承。Naike说“走进实验室不仅是职业选择,更是一段从兴趣出发的旅程。”高中时,他因对化学的热爱获得BCIS学术奖学金,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了一篇关于分子建模的论文。这篇论文不仅成为他申请大学研究项目的敲门砖,更成了他投身环境科学的序章。在他看来,BCIS始终鼓励他“追随兴趣”,让他在学生时期便埋下了这颗科研的种子。

2020年,疫情阻断了世界的正常流动,却没有阻断Naike对科学的热爱。他在BCIS 提供的校友自习室里一边紧张地准备研究生的申请与入学考试,一边在作为志愿者为中学老师提供帮助,在物理课堂里为线上授课的老师担任助教,影响并鼓励着学弟学妹们。“BCIS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,还有传承的责任。”他说。这份责任感,如今化作他在MIT实验室中的每一份数据,每一次实验。

640 (4).png

在生物化学层面,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,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。而在Naike的科研词典里,“催化剂”不仅是化学反应的媒介,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协作精神。

作为一名化学专业背景的研究者,如今的他站在生物化学的前线。他坦言自己也会遇到专业“盲区”,但正是实验室中来自生物、工程、材料等方向的同事提供了多角度的视野,才让团队的研究成果更加完整。

640 (3).jpeg

“跨学科合作并非一个口号,而是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,就像当年在BCIS进行IB的Group 4 Project,我们需要跨学科的视角。”他回忆道。高中时,他与不同学科的同学一起为实地研究合作开发便携式水质过滤器——有人关注设计的可行性,有人研究去除污染物的化学反应,有人则模拟生物行为。技术与科学的碰撞让他明白:真正的突破,往往碰撞诞生于学科的边界。

这种跨界思维,在2021年的一次合作中开花结果。Naike与两位BCIS校友——物理学者Zekai和机械工程师Yuchen,一起合著了一篇关于COVID-19药物建模的论文,发表于临床应用前的药物开发及研究知名期刊《Drug Discovery Today》。三人以化学、物理、工程的不同视角,将密度泛函理论应用于病毒受体研究。“我们的‘同窗’友谊是催化剂,让不同领域的知识发生了奇妙反应。”这篇论文不仅是学术成果,更是BCIS多元教育理念的见证:在这里,文化交融与学科交叉早已成为常态。


Naike说:“在科学研究的世界里,有效的‘催化’不止来自化学反应,更来自彼此的交流与理解。”从有些内向的羞涩少年成长为自信从容的研究者,这份跨学科、多元思维的能力,正是他在BCIS多年学习生活中逐渐习得的。“BCIS给我的不仅是实验室技能,还有打破学科壁垒的勇气。”

640 (4).jpeg

他曾在BCIS获得学术奖学金,直到今天他依然感谢BCIS,也感谢指导他的英语和数学老师,更从未忘记那些曾鼓励他做自己的物理老师。如今,Naike站在全球顶尖科研平台之一,继续书写他关于科学、协作与责任的故事。而这条旅程的起点,始终指向他在BCIS度过的青春岁月。


在最后,当被问及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时,他说:

640 (5).png


在BCIS,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催化剂——可能是某位老师的一句话,也可能是一次跨学科项目。重要的是,永远保持对未知的渴望,让教育成为你改变世界的催化剂。